“人之初,性本善……”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,出自中国经典的《三字经》,它的含义是人出生时天性善良。然而,我并不完全认同这一观点。我认为,人的天性起初并非善良,而是更倾向于恶,随着成长和教育的影响,才逐渐修正和矫正这一恶性。其实,我们在孩子们的日常玩耍中便能清晰地看到这种变化。
然而,到了成年之后,通常很难再看到人性中的恶。这个规律也并非绝对,唯一的例外就是:当一个普通人,尤其是一个没有权力的人,突然获得了掌控他人生命的权力时,那么他人性的恶,往往会暴露出来。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的悲剧便是这种现象的例证。那么,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?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首先得弄清楚人类到底是什么样的生物。
人类是极其复杂的生物。当人心善时,能够展现出比任何其他生物更纯粹的善良。但若是心生恶意,残忍起来,却是世上所有生物无法比拟的。比如,为了品尝美味的铁板鹅掌,一些人会让大鹅走过烧红的铁板,任由它发出痛苦的叫声,自己却专注于思考下一口鹅掌的滋味。可是,反过来,当我们在街边看见一只流浪的小猫或小狗时,大多数人都会心生怜悯,甚至不惜花钱去为它们买食物。更有甚者,如果看到这些小动物生病受伤,许多人会将它们带去宠物医院治疗。
展开剩余79%人类就是这样一种既充满恶性也充满善意的生物。我们的行为常常受到当天心情的影响,恶与善可能在同一时刻交替出现。即使是最凶恶的坏人,心中或许也藏有属于自己的善良。而即便是圣人,在某些情境下,也难免会对他人产生不好的想法,尤其是在心情烦躁或受到打扰时。
在道教中,关于阴阳的说法大家应该都不陌生。太极图所描绘的便是宇宙初开时的状态,也正是阴阳相互交融的表现。太极图中的黑白两极象征着宇宙万物的对立与统一,这与人的性格极为相似:有时温柔善良,有时却暴躁残忍,这是一种常态,是每个人应有的状态。
那么,当一个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,长时间承受压迫与剥削,他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?首先,暴躁易怒会成为常态,这也常常导致家庭暴力的产生。其次,这种长期压抑的状态会使得人的性格变得沉默寡言,逐渐不愿与他人交流,并且容易出现暴力倾向。从一些社会案件中,我们也能看到这一点。
最为典型的例子,便是每次历史上爆发的农民起义。农民起义通常源自压迫与不公,弱者在长时间的苦难中联合起来反抗强者,试图推翻不公的统治。然而,这样的起义往往最终变成了“弱者对强者,再对更弱者”的恶性循环。
就以金田起义为例,许多人或许对其并不熟悉,但如果将它与太平天国运动联系起来,很多人应该就能明白。金田起义便是太平天国运动,而它的领袖洪秀全,无疑是历史上一个极为残酷的暴君。太平天国的起义本意是反对清朝的腐朽统治,然而当洪秀全掌握了权力后,却对无辜百姓实施了无差别的屠杀。历史上有记载,南京城在太平天国攻占后,城市的三分之一建筑被摧毁,近乎所有的财物被掠夺,几乎所有的居民都被屠杀,南京的死亡人数惨不忍睹。
这种悲剧并不仅仅发生在太平天国时期,回溯到二百年前的明朝末期,李自成的农民起义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。李自成本是农民出身,发起的起义本意是反抗明朝的压迫,然而当他取得权力后,起义军对百姓的行为极为残暴。攻占北京后,李自成自立为帝,放纵自己的享乐,致使百姓在他的统治下并未得到解救,反而陷入了更深的苦难之中。
这些历史事件清楚地表明了一个现象:即使是曾经的弱者,在获得权力之后,也未必会对其他弱者产生同情,反而会利用自己新获得的权力来压迫比自己更弱的人。正如那句名言所说:“强者挥刀向更强者,而弱者挥刀向更弱者。”这一点在多次历史的农民起义中屡见不鲜。
再比如方腊起义,这也是一支由农民组成的起义军。方腊起义在历史上同样留下了不少恶行。虽然起义军在短短半年内攻占了五十多个县,但在这些占领的过程中,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遭到杀害。在占领一个县后,起义军的所作所为与土匪无异,烧杀抢掠,百姓的苦难并未因此得到缓解,反而加剧。
最为残忍的恐怕要数黄巢起义了。在黄巢的起义军中,他们不仅一路屠杀百姓,最终在兵败之后,因粮食短缺竟然开始食人。吃人这种行为无论从道德还是人性角度看,都是极其恶劣的,唯有彻底失去道德底线的群体,才会做出如此可怕的事。
为何农民起义如此残忍?归根结底,还是出于强烈的报复心理。曾经饱受压迫的他们,在获得权力后,往往会将曾经的愤怒与不满发泄到其他弱者身上。正因如此,许多历史上的农民起义,最终都成为了一场血腥的暴力游戏。
然而,这并不是说所有农民起义的领袖都是恶人。就拿明朝建立者朱元璋来说,虽然他手上也有许多人的鲜血,但与其他农民起义的领袖相比,他的行为更为克制,未曾像那些暴君般暴虐百姓。反之,许多出身于富裕家庭的人,也未必能避免走上残暴的道路。比如董卓,他出身权贵,却对百姓异常残忍,因此可见,人性的恶与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并无必然关系。
发布于:天津市可盈配资-证券配资-股票带杠杆-网上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