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作为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过渡期的收官之年,政策收紧信号愈发明显。随着 2026 年正式征税节点临近,尽管发电机未被列入首批管控清单,但其生产环节涉及的钢铁、铜等原材料,以及下游电站、船舶等应用场景,已被纳入政策观察范围。欧盟计划于 2025 年第四季度推进立法,将 CBAM 覆盖至钢铁、铝下游制品,这意味着发电机行业即将面临全链条碳足迹追溯的压力。
一、2025 年政策升级:合规门槛再提高
欧盟在 2025 年对碳数据申报实施更严苛的标准:企业需采用标准化方法核算碳排放,预估值使用比例不得超过 20%。以发电机核心部件硅钢片为例,若无法提供冶炼环节实际数据,将按欧盟默认值的 1.1 倍计算,直接导致碳成本增加三成以上。同时,欧盟于年初开放的设施运营商注册平台,要求企业完成身份认证才能获得 2026 年进口资格,中小企业虽可凭年进口量 50 吨以下获得豁免,但需确保绝大多数进口排放处于监管范围内。
展开剩余66%更值得关注的是下游延伸风险。一旦发电机的钢铁外壳、铜绕组等部件被纳入管控,企业需追溯从矿石开采到加工的全流程碳排放。据行业测算,一台高压发电机的钢铁隐含碳占比达 35%,按当前欧盟碳价 72.07 欧元 / 吨计算,单台设备可能新增约 2.5 万元碳关税成本,这对依赖传统供应链的企业构成不小挑战。
二、市场格局生变:低碳成竞争新维度
碳成本差异正在重塑发电机出口市场。2025 年 6 月,中国碳市场价格约 76.57 元 / 吨,仅为欧盟价格的 1/8,虽可通过碳价抵扣部分关税,但企业需提供完整的碳交易凭证与绿电使用证明。土耳其部分企业通过参与欧盟氢能合作项目,将钢材碳足迹降低 58%,获得关税优惠,这种 “技术换市场” 的模式已成为新趋势。
欧盟客户的采购标准也在向低碳倾斜。某欧洲电力公司已将 “每兆瓦时碳排放强度” 纳入招标评分体系,低碳机型可获得 5%-10% 的评标加分。这直接推动高压发电机市场份额攀升,预计 2025 年 35kV 及以上机型占比将突破 40%,因其在远距离输电中能降低线损率超 70%,间接减少碳排放。
三、行业应对:从数据溯源到技术适配
面对政策压力,发电机企业正从三方面突破:一是推动供应链数字化,采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原材料流向,某企业借此将欧盟审核周期从 3 个月压缩至 2 周;二是布局低碳产能,在东南亚、非洲等可再生能源丰富地区设厂,利用当地水电、风电降低生产碳足迹;三是加速技术迭代,永磁替代励磁系统可提升效率 2%-3%,减少硅钢用量从而降低碳排放。
国际标准衔接也成为关键。企业纷纷申请 ISO 14067 产品碳足迹认证,通过 CTI 华测等第三方机构背书增强数据公信力。在船用领域,数字励磁调节器的应用可实现 50 毫秒内电压调整,配合实时碳足迹监控系统,成为应对欧盟环保新规的重要手段。
结语
欧盟碳关税的收紧正在倒逼发电机行业加速绿色转型。从碳数据精准核算到低碳技术落地,企业需构建全链条合规能力。格睿 GLORIA 始终关注全球碳政策动态,为客户提供适配国际市场的发电机解决方案。关注我们,获取更多行业合规与技术资讯,把握市场变革中的机遇。
发布于:江苏省可盈配资-证券配资-股票带杠杆-网上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